方言与民俗(音频)|田嘉怡:东北十八怪——完结篇(哈尔滨话)
由于微信公众号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前两节我们讲过了东北的民居和饮食传统,今天我们来看看“十八怪”中剩余的部分,包括早期东北人民独特的穿着、娱乐活动以及宗教信仰等。
#1
百褶皮鞋脚上踹
百褶皮鞋是东北满族人所特有的一种用牛皮或鹿皮缝制而成的鞋,俗称靰鞡,又称乌拉。制作靰鞡的工艺手法十分复杂,所以需要技艺娴熟的能工巧匠,先将皮面熏成杏黄色,再把边缘向内翻,鞋头抽压出一圈“包子褶儿”,另外在褶儿后面接缝一小块皮子,作为鞋舌,之后在鞋口周边串好牛皮鞋带,最关键的是要絮上事先用棒槌锤软的乌拉草。乌拉草的抗风防寒能力堪比棉絮,是穷人的宝贝,过去贫苦的东北人就是靠这样的乌拉鞋捱过每一个漫漫严冬。
#2
双腿没有单腿快
冰和雪对于东北人来说是得天独厚的礼物,东北人因地制宜地创造了许多与冰雪有关的娱乐活动和交通工具,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冬季河流结冰,出行不便,聪明的东北人因此发明了许多有趣的冰上划具,比如“划子”又名“单腿驴”,相当于现在的滑冰鞋,只不过它是单只的,由木头和厚铁片构成,使用时人需双脚置于木板之上,或蹲或跪,手持双杆掌握平衡。因其阻力小速度快,所以比步行还要方便敏捷。
#3
冰上钓鱼单线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东北,冬季凿冰捕鱼历史悠久,是早期生活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畔的赫哲族人在江河冰封的时候获取食物的方式之一。由于冬季无法用网捕鱼,取而代之的是鱼线钓鱼。人们通常会先在坚固的冰面上凿出一个窟窿,再把绑着鱼钩的单股鱼线顺进江里,一旦有鱼咬钩就可以把线拽上来了。
#4
嘎拉哈姑娘爱
抓嘎拉哈曾是东北地区普遍流行的民间游戏,带有明显的游猎民族生活痕迹。“嘎拉哈”是满语(galaha)“骸骨”的音译,准确地说是膝盖骨的意思,以猪骨为主,也可用牛羊或狍子的蹄骨。游戏所需道具除动物的膝盖骨外,还需要一个装有谷物或沙子的用六块同样大小不同颜色的布缝制而成的小口袋。不同地区抓嘎拉哈有不同的玩法,有团体赛和个人赛之分。嘎拉哈的四面得分不同,需要将四个嘎拉哈的四面各翻一遍,在向上抛起口袋的瞬间,凭记忆抓取相同面的嘎拉哈,并且要及时接住掉落的口袋,最后合计分数,分数最高者胜。这个游戏不仅使女孩儿们收获了友谊,也锻炼了她们灵巧的双手。
#5
大姑娘上树比猴快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每到收山货的季节,生活在东北林业区的女人们便相约一同进山采山货了。勤劳勇敢的东北姑娘们自小就练就了一身好本领,爬山上树当然不在话下。
#6
女人叼个大烟袋
烟对于过去的东北人来说,无论是居家还是外出都是常备之物。在东北的农村,热情的主人会把装烟的匣子推到客人面前招待他。在田间劳作时,人们靠吸烟缓释疲劳,烟气也会使蚊虫蛇鼠不敢靠近,烟叶烟灰可以杀菌止血。过去的女孩子们在给老人点烟前需要先嘬几口,才能把烟袋点着,这样一来二去也就学会了吸烟。(吸烟有害健康!)豪爽热情是东北姑娘的底色,但她们也会把自己装烟的荷包点缀得漂漂亮亮,粗中有细展现出不同的风采。
#7
养活孩子吊起来
在各方面条件相对落后的东北地区,许多家庭为避免狩猎务农过程中新生儿遭到野兽的侵害,就会把孩子放进桦树皮编成的摇车里,挂在树上,方便携带到劳作的地方看护。劳动结束后,也会把摇车挂在房梁上,用手轻轻一推,摇车随惯性摆动,舒服又安全,孩子便可以酣然入睡。
#8
除病驱邪萨满舞
近代东北的许多狩猎游牧民族都有信奉萨满的宗教传统也保留了某些萨满教的遗俗。萨满是一种职业,是萨满教巫师的通称,他们掌握着沟通人神两界的法术。萨满舞表现出原始宗教对图腾的崇拜,巫师的服装法器通常饰有兽牙、兽骨,舞蹈动作也从野兽或雄鹰的形态中演化而来。萨满通过跳神的方法为百姓祛病驱邪,祭祀祈福。
上述这些东北民俗于当今社会已不多见,至此“东北十八怪”系列更新完毕,感谢大家的关注与喜爱,欢迎五湖四海的朋友亲临东北欣赏粉妆玉砌的美景,享受香气四溢的美味,结交热情率真的朋友,体验东北真正的风土人情!
THE END
往期推荐:
方言与民俗(音频)| 田嘉怡:东北十八怪——饮食篇(普通话)
方言与民俗(音频)| 周梅:外婆家的年味儿(湖南邵东话)方言与民俗(音频)|李凤莲:我的赶场回忆(四川成都客家话)
扫码关注
本期编辑:田嘉怡
本期审读:宋敏昱
责任编辑:老 甘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图片源自网络 侵删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